智改数转
实施“智改数转”,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
来源 |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四川省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4-2027年)》,旨在深入贯彻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战略。该行动计划明确了未来几年四川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为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强支撑。
行动计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协同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工业领域设备更新行动。目标是到202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全覆盖,累计打造300个省级以上“智改数转”标杆项目,培育200家智能制造先进工厂和100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
行动计划提出了七大重点任务,包括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链群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制造升级改造工程、提升绿色发展和本质安全水平、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增强转型服务支撑能力和构筑数字安全防护体系。
在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四川省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作用,支持其率先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创新,建设一批行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和“灯塔工厂”。同时,增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推动50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平台。
在推动产业链群数字化转型方面,四川省将加快重点产业链数字化贯通,鼓励链主企业、平台企业开放数字系统接口,共享数字化解决方案和工具包。此外,还将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化升级,高标准建设一批数字园区。
在实施智能制造升级改造工程方面,四川省将持续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增强省内高档数控机床、工业级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同时,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为确保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四川省提出了五大保障措施,包括加强工作统筹、加大政策支持、创新金融服务、强化人才支撑和营造良好环境。其中,省级财政将安排资金,联动各地共同支持企业、产业链群开展“智改数转”,并对新获批国家级标杆示范企业的支撑项目以及数字化服务能力支撑重点项目给予奖补。
业内分析表示,四川省发布的这份行动计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推动四川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施行动计划,四川省有望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为全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四川方面透露,未来,将继续深化工业领域创新改革,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到2030年,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成效将更加明显,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效益将大幅提升,绿色发展和本质安全水平将迈上新台阶,制造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将显著增强。
官方解读
10月23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四川省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4—2027年)》解读。
一、出台背景及过程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创新,引领全球产业链重组、供应链重塑、价值链重构不断深化,成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四川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智改数转”,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兴省制造强省,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全覆盖行动,统筹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今年2月,省委以“新春第一会”的形式召开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在此背景下,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出台《四川省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4—2027年)》,以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
二、总体考虑
“智改数转”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企业优化管理运营模式,降低综合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和本质安全、绿色发展水平,增强企业内生动力活力,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编制过程中,深刻理解省委关于构建现代化工业发展新格局的总体要求,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信息化引领,结合我省工业经济基本面,释放数字技术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叠加倍增效应,赋能六大优势产业整体提质倍增,重点把握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注重需求牵引。“不会转、不敢转、不想转”已成为制约广大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共性问题。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立足企业在推动生产方式、组织模式、企业形态变革方面的关键需求,以及绿色发展和安全生产的基础需求,强化高质量服务和技术、产品供给,促进供需精准匹配,提升产品服务的针对性。同时,推动各地各部门在技术、资金、服务、人才等方面加强“智改数转”资源支持,务求取得最大成效。
二是注重全流程服务。通过全覆盖诊断评估的方式快速摸清全省数字化转型现状,帮助工业企业明晰转型发展阶段和问题短板,引导企业树立数字化转型意识,加快数字化应用普及。推动转型供给方从评估规划、设备改造、系统上云、人才培训等环节提供全方位陪伴式服务,在不同转型阶段帮助中小企业对接产品服务生态资源,助推转型逐步深化。
三是注重以转育产。初步测算,未来四到五年我省重点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总投资将超5000亿元、年均增速约15%,市场需求巨大。在“智改数转”组织实施过程中,一手抓企业数字化转型促提质增效,一手抓本土配套供给促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特别是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投资作用,将转型需求转化为产品市场,推动省内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本土数字化转型优质供应商,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向协同。
四是注重精准施策。聚焦企业主体,突出企业、行业、园区和集群等数字化转型重点,企业侧数智化分别面向中小企业普惠适用和龙头企业高端引领,促进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行业侧数智化聚焦六大优势产业,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链式转型,围绕“建圈强链”加快推动以产业集群和园区为载体的数智化。
三、总体要求和目标
总体要求是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通过数字化赋能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创新变革,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速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
总体目标是到2027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全面覆盖,累计打造300个省级以上“智改数转”标杆项目,规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92%。届时全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水平将跻身全国第一梯队,支撑制造业降本、增效、提质、扩绿成效全面提升。
四、重点任务
包括7大重点任务,细分20项子任务。
一是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出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引领作用和增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2项任务。以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开展多场景应用示范,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项目;推动中小企业深化数字化应用,通过上云用云等方式降低数字化改造成本,加速向“专精特新”发展。
二是推动产业链群数字化转型,提出加快重点产业链数字化贯通、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化升级、打造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3项任务。分类施策推进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按照“建圈强链”推动产业链“链主”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等方式搭建数字化平台,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水平;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能力,带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
三是实施智能制造升级改造工程,包括发展智能产品和装备、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激活数据要素新潜能和深化人工智能新应用4项任务。持续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智能场景、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培育推广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加快工业数据基础制度建设,推动以数据要素驱动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应用,加快行业大模型落地应用,培育一批标志性产品。
四是提升绿色发展和本质安全水平,包括促进数字化和绿色化深度融合、强化安全生产数字化支撑2项任务。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制造和安全生产,驱动工业生产能耗污染显著降低、本质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
五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包括推进关键环节网络化联接、优化存算设施综合布局、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3项任务。引导工业企业开展内外网升级改造,统筹推进存储与算力部署应用;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体系,推动标识解析节点建设和规模化应用。
六是增强转型服务支撑能力,包括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建设专业化供应商资源池、建设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实施“智改数转”诊断评估4项任务。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支撑,大力发展国产工业软件、工业控制系统和工业APP,提升标准体系和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培育壮大数字化转型供应商队伍,打造“智改数转”赋能平台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
七是构筑数字安全防护体系,包括健全工业网络和数据安全体系、加强工业网络和数据安全技术保障2项任务。加强工业领域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提升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和数据安全管理能力,推广安全可控技术产品,培育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产业。
五、组织保障
为保障《行动计划》各项重点任务的顺利推进,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提出了5个方面保障措施,一是加强工作统筹,建立省市联动的制造业“智改数转”工作推进机制,开展成效评估和督促激励,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二是加大政策支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转型资金,推动税收等普惠性政策落地,联动市(州)形成政策叠加效应。三是创新金融服务,拓宽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融资渠道,加大产融合作力度,探索建立基于诊断结果的金融信用评价体系。四是强化人才支撑,加强数字化转型高端人才引培和专业学科建设,注重培育数字化技术技能型人才。五是营造良好环境,做好先进经验总结推广,举办高质量活动,凝聚转型共识。
原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