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5日,全球领先的通用型AI智能体平台Manus AI正式宣布推出全新AI视频生成功能,这一突破性技术将彻底改变内容创作的底层逻辑。用户只需输入简单的文本提示,即可通过智能场景规划、视觉效果生成和动画制作,快速产出结构完整、叙事连贯的专业级视频内容。这一功能目前已向Basic、Plus和Pro用户开放测试,并计划在近期向所有用户全面开放。
Manus AI的视频生成功能依托其独特的多智能体架构,通过规划代理、执行代理、验证代理的分工协作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具体而言,用户输入的文本提示首先由规划代理解析,转化为包含镜头序列、场景转换、角色动作等要素的分镜脚本。执行代理随后调用云端虚拟机中的视觉生成模型(如CLIP、DALL-E等)和动画引擎,按步骤生成5秒短视频片段,并通过动态知识图谱技术实现跨模态对齐,确保画面与文本描述的语义一致性。验证代理则对生成结果进行质量检测,自动优化光影、色彩和动作连贯性,最终拼接成完整视频。
这一技术路径的创新之处在于突破了传统AI视频生成的输入-输出黑箱模式。Manus允许用户在生成过程中实时干预,例如调整某个镜头的构图或更换角色服饰,系统会自动重新规划后续流程,实现“所见即所得”的创作体验。相比之下,OpenAI的Sora等竞品仍依赖固定时长的生成逻辑,用户若需延长视频或修改细节,需手动调用第三方剪辑工具,效率较低。
Manus AI的视频生成功能具备三大核心优势:叙事结构的智能构建、时长限制的突破性解决方案、成本效益的颠覆性优化。在叙事结构构建方面,用户只需以列表形式描述场景(如“阳光明媚的海滩→海豚跃出水面→情侣牵手漫步”),系统即可自动生成符合逻辑的故事线。例如生成《山海经》主题短视频时,Manus会先通过网络爬虫获取神话形象参考图,再根据用户要求设计“神兽觉醒-战斗-和平”的三幕式结构,最终输出带有转场特效和背景音乐的完整影片。这种能力使非专业用户也能快速产出具有电影感的叙事内容。
针对现有AI视频工具普遍存在的时长瓶颈,Manus采用多片段拼接技术,可将单个提示拆解为多个5秒视频片段,再通过智能剪辑算法实现无缝衔接。例如用户要求生成15秒的“美人鱼变身”视频时,系统会自动生成“鱼尾摆动-鳞片闪烁-跃出水面”三个片段,并通过动态转场技术消除画面割裂感,最终形成流畅的叙事序列。这种技术路径使Manus在生成复杂剧情类视频时展现出显著优势。
成本效益方面,根据用户实测数据,生成5秒视频约消耗166积分(1美元≈100积分),而Pro套餐用户每分钟视频成本仅1.99美元,不到OpenAI Sora的1/5。这一成本优势源于Manus对开源模型的深度优化——其底层整合了Claude 3.7和Qwen-finetunes等模型,并通过联邦学习技术实现本地设备训练,大幅降低云端算力消耗。例如某日本用户测试发现,生成5秒的美人鱼视频仅需约1.66美元,且画面细节(如鳞片反光、水波涟漪)达到专业动画水准。
Manus AI的视频生成功能正在多个领域引发范式变革:广告与营销、教育与培训、娱乐与传媒。在广告与营销领域,某快消品牌通过Manus生成“产品使用场景”系列短视频,系统自动匹配目标人群画像(如年轻女性),生成包含“清晨洁面-通勤补妆-夜间护肤”三个场景的15秒广告片,制作周期从传统流程的2周压缩至4小时,成本降低90%。更值得关注的是,Manus可实时分析社交媒体热点,动态调整视频内容——例如在世界杯期间,某啤酒品牌通过Manus生成带有球星虚拟形象的广告,24小时内播放量突破千万。
教育与培训领域,某培训机构使用Manus开发物理概念教学视频,系统自动将“电磁感应”等抽象知识点转化为动画演示,并生成配套的交互式测试题。学生反馈显示,这种可视化学习方式使知识点理解效率提升40%,平均分提高15%。在企业培训领域,Manus可根据员工岗位需求生成定制化操作指南视频,例如为三一重工开发的“智能焊接参数优化”教学视频,使焊接缺陷率下降37%。
娱乐与传媒领域,抖音平台的AI短剧《兴安岭诡事》通过Manus生成场景转换流畅的恐怖剧集,试水付费模式后斩获超四千万播放量。该系统不仅解决了传统AI视频画面不一致的问题,还能根据观众实时反馈调整剧情走向——例如当弹幕中“期待主角反击”的评论占比超过60%时,系统会自动生成“主角觉醒”的后续剧情。这种互动式创作模式正在重塑影视行业的内容生产逻辑。
Manus AI的视频生成功能正在改写AI视频生成市场的竞争格局。与可灵、飞度等国产工具相比,Manus的优势在于全流程自动化——从创意构思到成片输出无需人工干预,而竞品仍需用户手动调整分镜或调用外部工具。在国际市场,Manus的定价策略(Basic免费、Plus 29美元/月)对OpenAI Sora(需ChatGPT Plus订阅+每分钟10美元)形成降维打击,尤其受到中小企业和自媒体创作者的青睐。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Manus正在构建生成-编辑-分发的全链路生态。其开放平台已接入Lovart等设计工具,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实现“AI生成视频+人工精细调整”的混合创作模式。例如某游戏工作室通过Manus生成角色动画片段,再用Lovart优化角色表情细节,10分钟内即可完成30秒的高质量宣传视频,效率提升8倍。这种生态整合能力使Manus有望成为下一代内容创作的基础设施。
Manus AI的技术路线图显示,其视频生成功能将向三个方向持续进化:多模态交互深化、行业定制化方案、开源生态构建。计划于2025年底推出的“语音-文本-视频”联动功能,允许用户通过语音指令实时调整视频内容。例如用户说“把主角的衣服颜色换成红色”,系统会自动识别语音指令,调用视觉生成模型修改画面,并重新渲染输出。
针对医疗、金融等专业领域,Manus正在开发垂直领域模型。例如与卫宁健康合作的医疗影像分析系统,可自动识别X光片中的病灶并生成解释视频,准确率达89%。这类定制化方案将推动AI视频生成从娱乐消费向产业应用渗透。按照计划,Manus将在2025年底开源其视频生成模块的核心代码,开发者可基于此二次开发行业解决方案。例如某教育科技公司利用开源代码开发“虚拟教师”系统,自动生成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教学视频,使教学效率提升30%。
Manus AI的视频生成功能标志着内容创作正式进入“自然语言驱动”时代。从广告营销到教育医疗,从娱乐传媒到工业制造,这项技术正在重构各行业的内容生产范式。随着多模态交互、行业定制化和开源生态的持续推进,Manus有望成为连接人类创意与AI生产力的核心枢纽,开启人机协作的新纪元。正如Manus创始人季逸超所言:“我们的目标不是替代人类创作,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这一愿景正在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