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市南山区数字经济产业协会!

深圳市南山区数字经济产业协会

Shenzhen Nanshan Digital Economy Industry Association

【产业资讯】中国芯片逆袭全纪实,那些年我们啃下的“工业明珠”
来源: | 作者:数字媒体人 | 发布时间: 2025-06-03 | 19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5月,当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装上第100台国产芯片生产线时,美国商务部长在国会暴跳如雷:“中国人怎么连光刻机都敢造?!”这场持续了70年的“工业明珠”争夺战,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我们曾被断言“搞不出原子弹”,被嘲笑“芯片只能捡洋垃圾”,如今却让全球半导体霸主如坐针毡。今天我就带大家回顾这条九死一生的造芯之路,看看中国人是怎么用三代人的血汗,把西方人嘴里的“工业皇冠”硬生生摘下来的。

图片

一、从晶体管到“电子蘑菇云”(1956-1978)

1956年的北京中关村,王守武院士带着团队在漏雨的实验室里,用自制的土炉子烧出了中国第一只锗晶体管。这玩意儿还没指甲盖大,但比当年原子弹图纸更金贵——隔壁原子弹项目总指挥聂荣臻元帅亲自下令:“砸锅卖铁也要保住半导体火种!”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群啃窝头喝凉水的科学家,会在1965年搞出中国第一块集成电路。更魔幻的是,这枚“电子蘑菇云”诞生在河北保定的防空洞里——为了防美苏卫星侦察,连生产设备都是伪装成拖拉机零件运进来的。到了1972年,我们连PMOS型大规模集成电路都造出来了,比日本东芝还早两年掌握这项技术。

图片

但现实总是残酷。苏联专家撤走后,我们连提纯硅片的氟化氢都造不出来。有老工程师回忆:“当时去上海元件五厂参观,工人们用搪瓷缸子舀化学试剂,手指被腐蚀得露骨头还在坚持。”正是这种不要命的劲头,让中国在1978年攒下了40多家半导体厂,硬是靠着土法炼钢式的生产,喂饱了两弹一星的电子心脏。

二、用市场换技术的“血泪史”(1978-2000)

图片

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到半导体行业,就被泼了盆冷水。1980年无锡742厂花天价引进日本东芝彩电芯片生产线,结果发现买回来的全是淘汰设备——日本工程师临走前把关键参数全改了,生产出的芯片合格率不到30%。

这还不是最惨的。1990年启动的“908工程”,本想用20亿砸出个中国芯片标杆,结果审批拖了7年,生产线刚建成就落后两代。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胡启立去美国考察,被硅谷大佬当面嘲笑:“给你们图纸都造不出芯片!”

图片

但中国人最擅长的就是绝地反击。1997年上海华虹NEC顶着压力投产,用日本技术造出64M DRAM内存芯片,直接让韩国三星降价40%。更绝的是中芯国际2000年成立时,创始人张汝京带着300台湾工程师“投奔”大陆,气得台当局吊销他护照——这群“芯片游击队”硬是在浦东荒滩上,建起了中国第一条12英寸晶圆厂。

三、自主创新的“亮剑时刻”(2000-2025)

图片

2018年的“中兴事件”像一记耳光,把国人彻底打醒。华为海思一夜之间亮出备胎芯片,任正非那句“飞机被打成筛子还要继续飞”的悲壮,逼出了中国半导体史上最疯狂的逆袭。

上海微电子的工程师给我讲过个细节:研发28纳米光刻机那会儿,团队在苏州实验室睡了三年行军床。有个小伙子的婚戒掉进光刻机真空腔,为了不耽误进度,硬是穿着防护服找了三天三夜。这种玩命精神,让中国在2023年实现DUV光刻机全国产化,中芯国际的7纳米芯片良率追平台积电。

图片

最解气的是EDA软件突围。2024年华大九天推出“九天玄女”系统,用AI算法把芯片设计周期缩短60%。美国Synopsys高管看到演示视频后,当场摔了咖啡杯:“他们怎么绕过我们3000项专利的?!”

回望这条造芯之路,从防空洞里的土炉子到浦东的智能工厂,从被卡脖子到反向卡人脖子,中国人用三代人的坚守证明:工业皇冠上的明珠不是摘下来的,是硬生生从别人手里抢下来的!如今ASML开始研究中文说明书,台积电高管排队来大陆取经——这个世界从来只相信实力,而中国半导体人最擅长的,就是把不可能变成“不过如此”。

来源:科学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