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深圳市南山区数字经济产业协会!

深圳市南山区数字经济产业协会

Shenzhen Nanshan Digital Economy Industry Association

全面拥抱AI:“近水楼台”的中山,如何“摘星揽月”
来源: | 作者:数字媒体人 | 发布时间: 2025-02-21 | 746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们必须更加主动地学习、拥抱人工智能的新时代。”

2月21日上午,中山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人工智能产业变革与应用赋能专题报告会暨全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在中山会议中心举行。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开宗明义地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DeepSeek的横空出世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浪潮。中山全市上下首先要“当好学生”,以强烈的自觉主动学习的意识,拥抱人工智能时代。会议还透露,中山即将出台政策加快人工智能的应用和产业发展,推进中山人工智能应用发展进一步“强基础、拓场景、育生态”。

2月21日上午,中山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人工智能产业变革与应用赋能专题报告会暨全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在中山会议中心举行。 南方+ 叶志文 拍2月21日上午,中山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人工智能产业变革与应用赋能专题报告会暨全市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在中山会议中心举行。南方+ 叶志文 拍

新春后第一场中山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报告会聚焦“人工智能”,是中山发出的一场动员令:动员全市上下更加积极主动地拥抱“AI”时代,全面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和产业发展。

和以往的专题报告会不同,除了中山市四套班子领导、市直部门负责人参加,还有30多位相关企业代表到场参与。当前席卷全国乃至世界的AI浪潮中,一座以制造业见长的城市应当走向何方?这关系到城市未来创新发展的重要命题,中山早已布局。中山“新春第一会”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要牢牢扭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强基之要”,以更大信心、更大决心、更大力度锻长板、补短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奋力争先。

人工智能时代已然来临。幸运的是,中山与全球创新中心深圳的距离是如此之近,而身后的制造业空间又是如此广阔。如今,AI所带来的技术普惠与数字平权的新风潮,让城市竞争力得以重塑。

而中山,正站在这个风口的前沿。

制造业城市的新风口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孙中山的座右铭,是刻在中山这座城市骨子里的认识。这句话的本质,是要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包括从失败的教训中学习,因而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

作为一座以制造业为生命线的城市,中山深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进程不可阻挡。报告会指出,AI不仅作为单一技术突破,更通过“技术集群+数据资本化+组织变革”形成系统性驱动力。而如具身智能一类前沿应用,必然率先落地工业制造场景,对企业降本增效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

南方+资料图南方+资料图

这对于中山来说有多重要?

一方面,本轮AI浪潮的开源属性,带来了极具颠覆性的科技平权效应,为广大中小企业带来了低成本实现智能化的新路径;

另一方面,技术爆发带来的创新平民化,使重大创新常常出现在小团队、小企业之中,“弯道超车”屡见不鲜。

“DeepSeek的开源让AI像空气和水一样,能够让我们这种中小企业触手可及。现在我们自己部署的DeepSeek模型,能够让工程师在编写代码和编写文档的时候,效率大大提升。” 中山福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福昆航空”)董事长刘十一透露,今年,福昆航空预计在年底上线一个AI自动的客服系统去解决产品遇到各种问题,提高效率。

中山福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十一。南方+ 叶志文 拍摄

对于以中小企业、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中山来说,“技术平民化+创新平民化”的双重革命,意味着技术门槛的大幅降低,意味着企业过往“不会转”“没钱转”的现实障碍消失,意味着数字政府升级带来的治理能力提升将更进一步改善营商生态。

从这些角度来说,AI革命或许没有出现在制造业城市,但AI革命恰恰是传统制造业城市的风口。

当一个全新的时代潮流就摆在眼前时,中山同样展开双臂拥抱变化。在2月初举行的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山动员广大干部和企业家主动学习应用深度求索(DeepSeek)等前沿技术和工具,提升政府行政效能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近水楼台”,如何“摘星揽月”

“风能熄灭蜡烛,却能使火势更旺。”《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一书指出,对待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要学会利用,而不是逃避——在技术应用不断迭代升级的当下,在拥抱变化中寻找机遇,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本轮人工智能浪潮到来之前,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维度,中山就投入大力气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城市建设中,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发展“中山样板”。

中山已经具备丰富的“人工智能+”接口:过去三年,该市推动3811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超过76%。论工厂,中山拥有世界“灯塔工厂”;论集群,中山以智能家居行业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

中山也有广阔的“人工智能+”运用场景:2024年,该市入选全国数字百强市,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基础集成创新不断加强,数字政府的打造成为引领中山数字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日前,中山完成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本地化部署,全面开启AI技术赋能产业发展、智慧民生和高效政务新篇章。

当“技术奇点”爆发时,一个能够容纳“创新+落地转化”的区域,往往能取得最大收益。在深圳市南山区数字经济产业协会执行会长范丛明看来,中山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他对深圳的创新优势很了解:“深圳的全产业链优势很突出,硅谷做产品实际交付需要三个月,国内城市或许需要三天,深圳只需要24小时。”对中山的产业优势了解也很深:从2024年开始,范丛明频频来到中山。2024年9月25日,中山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在中山小榄成立,范丛明同时担任了中山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他说,要对标深圳打造中山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

南方+资料图南方+资料图

范丛明所看中的,是深中通道所改写的“深中同城”趋势,是中山背后完备的制造能力——

产业基础扎实:拥有34个工业大类,培育了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入选中国百强产业集群名单;灯饰照明自主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超70%;淋浴房占据全国中高端市场70%以上份额;小榄智能锁具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国每卖出5台智能锁,就有一台中山造;光学成像元器件细分领域占全国市场50%,是全国最大的光学冷加工基地之一。

产业转型加快:是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2024年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76%,比2023年提升21个百分点,排珠三角第1;工业投资连续29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排名稳定在珠三角前4,总量较2021年(288亿元)实现“三年翻一番”;工业技改投资连续2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在全省未来产业的布局中,中山也占有一席之地。如在全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布局上,《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报告》提出支持佛山、东莞、珠海、中山等地发挥生产制造优势,建设机器人生产基地。

深中通道所赋予的得天独厚优势,历经40多年发展的制造业基础,是中山“近水楼台”之下“摘星揽月”的底气。

加速布局,未来已来

借势成势,中山正在加速布局。

今年春节前后,中山紧锣密鼓地谋划了一系列政策布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拥抱AI、推进人工智能的应用和产业落地。

这其中,有出台40条针对新能源、光电光学、生物医药及健康三大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支持政策措施,投入超6亿元;也有2月21日,中山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所透露的“中山市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及第一批人工智能赋能场景机会清单。

根据规划,中山将主要围绕“强基础、拓场景、育生态”三个层面分步推进,重点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近期重点工作目标是建成1个市级人工智能赋能中心,部署10个以上行业应用模型,谋划3个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园区,打造150个以上人工智能示范项目。

“AI中山”,正在加速到来。当算力成为与水电煤气同样便宜好用的基础设施时,中山也就有了支持企业创新,支持自动驾驶、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筹码。

为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在中山的场景应用和产业落地,郭文海在会上强调了四个要点,向全市上下发出更加积极主动拥抱“AI时代”的总动员:

首先是在全市上下强化“学习”意识。包括学习人工智能、怎么更好地运用DeepSeek。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尤其要主动学习深圳。深圳的人工智能布局得早、发展得好,要在前两年积极主动学习深圳的基础上再次深入学习,从政策体系到产业发展,到应用端,学习深圳的人工智能布局。

其次,企业也要自觉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在机遇面前,抢抓慢了,也是落后。”郭文海提出,在机遇面前要抢占、抢抓。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要积极主动拥抱人工智能,用AI武装产业发展。

南方+资料图南方+资料图

此外,还要注重龙头企业和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加快部署、布局人工智能,抢占产业的新赛道,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作为制造业城市,中山良好的产业基础,也涌现了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配套企业,但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没有形成,还需提升完善。要用“大桥时代”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把深中通道作为吸引高端人才、高端产业的生命线,把深中同城的优势转化为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机器人产业、科技型产业的胜势。

刘十一在会上说,AI不是一个替代者,是一个放大器,它是让每个人变得更专业,提高效率,能够让创新者更大胆地创新。

时代浪潮下,如果借用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一句话展望“AI+中山”的未来,那便是——

“这还只是刚刚开始,未来只会更热。让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追逐这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科技浪潮。”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